身心靈課程三階段心得實錄:當情緒勒索遇上自我覺察
最近,「身心靈課程」的討論甚囂塵上,幾年前我也上過傳說中的三階段。
當初參加這個課程,是因為好朋友強力推薦,說收穫很多、非常值得,所以我根本沒仔細看課程內容,就直接繳錢報名了。
印象最深刻的部分,是「擁抱陌生人」和「情勒」。
模糊的身體界線
課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「擁抱練習」環節。首先要求學員間相互擁抱,有些人身上的味道不太好聞,當下已讓我感到不適,但想著是同學也就忍耐了。
接著更進一步要求學員上街與陌生人擁抱,美其名為「分享對世人的愛」。這在疫情期間的作法,不只奇怪,更突顯了對個人界線的漠視。
情緒勒索的考驗
當我表達拒絕時,助教使用了情緒勒索的方式:「我來當助教是義工,沒有薪水陪你們,結果你還不配合。」
我的回應很直接:「如果上完高階只會情勒,那不上也罷。只要你說和陌生人擁抱是完成初階的必備環節,我可以馬上離開。要我現在就走嗎?」
助教很不開心但最後選擇妥協。
在小組討論時,同學們認為我「非常不合群」,質疑我「這樣怎麼跟團隊工作?」
但我認為這是兩回事。分享愛有上千種方式,為什麼偏要選擇跨越他人身體界線的方式?與其說我不合群,不如說我展現了難得的勇氣 —— 敢於表達自我感受,拒絕不合理要求。
得寸進尺:腳在門檻內效應
好幾位心理學家都做過從眾實驗,其中一種形式是逐漸要求受試者配合小的要求,最後慢慢加碼到明顯不合理的要求,結果顯示受試者往往會出於「從眾」或「服從」,而順從這些無理要求。
在社會心理學中,「腳在門檻內效應」(Foot-in-the-Door Effect)說明了一個現象:
- 人們容易順從逐步升級的要求
- 從小要求開始,漸漸適應順從
- 最後即使面對不合理要求,也失去判斷力
突破這種從眾效應的關鍵,正是擁有充分的自我覺察,以及表達自我的勇氣。
課程設計的其他觀察
不人性化的時間安排
- 每天從早上 9 點排到晚上 11 點多
- 用餐時間短短半小時
- 吃飽還要跳「三天三夜」
- 幾乎沒有適當的休息時間
淺層的心靈探索
- 使用基礎催眠技巧探索父母關係
- 同學們哭得唏哩嘩啦,而我卻像個局外人
- 對已具備自我認知的人來說過於表面
結論
這類課程可能比較適合還在探索自我、渴望找到人生方向的人,但對我就沒有太多實質幫助。
真正的成長應該建立在尊重個人界限、培養獨立思考的基礎上,而不是透過強制性的活動或群體壓力來達成。
對我而言,超級了解自己是創業者必備特質,超愛自己更是照顧他人的基本條件。這類探索自己的環節,對已具備這些認知的人來說,幫助確實有限。
或許未來我該考慮開設一個不同的課程,著重於幫助大家建立:
- 自我覺察能力
- 表達自我的勇氣
- 在群體中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
LINE 社群:進化升級,跟著 CP 享受第二人生
這個群的目標:做喜歡的事順便賺錢、學習成長同時享受人生(吃喝玩樂)
密 CP2024(看我心情換密碼)
更多 CP 觀點,歡迎收聽 Podcast《 CP 有主見》
各大收聽平台都有上架: https://cecily.tw/podcast
訂閱 CP 部落格 ,最新文章第一手通知
〈 身心靈課程三階段心得實錄:當情緒勒索遇上自我覺察 〉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《 CP 潘思璇 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