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籍推薦《野心家》,讀出人情世故的藝術與智慧
推薦一本講超多人情往來的小說《野心家》,作者是「石頭與水」。
《野心家》原文經典段落節錄
《野心家》的小說女主角陳大奶奶是個人精,非常會做人。裡面有段情節是族人來北京賣糧,偏生摻了沙土冒充一等糧被抓包,只好把摻進去的沙土再篩出來。
「這篩糧食就得用到篩子和簸箕,陳大奶奶家是做生意的,也沒篩糧食的篩子簸箕,陳大奶奶就去糧鋪借了五個篩子五個簸箕。你看她,往咱家來都要帶一籃子鮮花的,她要借東西,自不會空手過去,便送了劉掌櫃兩包香煙。那兩包香煙,也要五十個錢了。不說別的,買五個篩子都夠了。」
「倘常人聽聞此事,必要說是個傻的。多少人做這事,都寧可花五十個錢買五個篩子,起碼族人用過後,這篩子還可以自家用,可陳大奶奶就寧可用買篩子的錢買煙,到糧鋪打點一下掌櫃,借篩子。這個人,非但有心胸,還極通人情。那篩子,她就是買了,擱家裡其實也沒用處,她家又不種地。送族人倒是能得些人情,可就那些個能第一次賣糧就在糧食裡摻沙土的族人,跟這種鼠目寸光的族人也不值得什麼人情來往?就是以後當舊篩子賣,好不好賣先不說,就是賣,二手的東西也賣不了幾個錢。乾脆她就不買篩子,拿這錢買兩包煙,與糧鋪掌櫃借篩子。人情就是這樣一來一往,慢慢攢起來的,別看兩包煙值不了什麼,她與劉掌櫃也沒什麼大交情,現下起碼是個面子熟吧。你說,陳大奶奶於人情上,多麼精道。」
讀後感與個人經驗分想
愛情不能勉強,友情當然也不能勉強;
人跟人之間的往來講求一個舒服,而舒服是一種處世智慧。
時下有很多人參加活動喜歡拍合照,發文再一串 tag 與感謝,有時候是真感謝,有時候是為了要顯示自己認識超多大神。言談舉止當中動不動就說「我認識誰誰誰」、「那個誰我跟他很熟啊!」深怕大家不知道他與某人的「深厚交情」。
實力又怎需要言語訴說?我從來不勉強自己一定要跟誰變成好朋友,即便對方在事業上有某些很厲害的成就,我也想跟他當好朋友,但這勉強不來,也從來不去強求。我就做自己,時機到了自然會熟稔。
經常會收到求證的訊息,說某某人跟你是好朋友,而我也總是會客氣地回覆說,可能每個人對於好朋友的定義不同吧。沒有人是壞人,只是對於對方的性情、所做的事情,還沒有這麼的熟悉。
某兩面之緣的人,姑且稱之為陳某,恰巧跟朋友A 君吃飯。席間陳某主動提起:「我跟 CP 很熟!」A 君聞言邀請:「我跟 CP 合租辦公室耶!等下吃完飯要不要上來見個面?」嚇得陳某馬上託辭還有要事,落荒而逃。
也曾經有個朋友,說想跟我朋友談合作,我不疑有他就幫忙引薦,結果最後竟然是要向朋友募資。要募資就別說合作,要做直銷就別說是創業說明會,人生還很長,失去信任划不來。
記得有一次,某老闆需要幫忙,我們平常沒往來,就只見過幾次面。他非常上道地在開口要求幫忙的同時,主動說:「我會想辦法還你這個人情,例如幫你介紹某某窗口。」 其實我幫人並不期待一定要收到回報,但我看重這個心意 ,而且王老闆明講某個窗口,顯示他有做過功課,知道我的需求,這就是貼心,會做人!當下真的覺得,某老闆生意這麼大不是沒有原因。
誠摯建議想學人情往來的都去看這本《野心家》。
不要蹭,蹭到也不是你的真實力。如果相信你的蹭,也只是些一葉障目的咖。
訂閱 CP 部落格 ,最新文章第一手通知
相關文章:
〈 書籍推薦《野心家》,讀出人情世故的藝術與智慧 〉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《 CP 潘思璇 》。